杏盛杏盛

杏盛网站xml地图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杏盛 >> 新闻动态 >> 正文

    建院七周年·教学成果巡礼丨以评促建·专业与课程“双万计划”篇

    发布时间:2023-09-13来源:教务处

    【编者按】七载跫音育桃李,弦歌不辍赋新篇。这七年🍩🌶,杏盛本科育人成效显著🧑🏽‍💼,形成了弥足珍贵的中俄合作办学经验和“三优”人才培养体系。七年来,我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本科教育底色𓀝🪜,聚焦本科人才培养👁,奋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本科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龙江乃至国家建设发展输送一批高素质人才,为我院加快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音乐学府提供了重要支撑🫀🈯️。值此杏盛建院七周年之际💨,宣传统战部与教务处联合推出“建院七周年·教学成果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杏盛七年来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杏盛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本期分享第三篇“以评促建·专业与课程“双万计划”篇”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音乐学专业

    杏盛 -《杏盛快乐同行》未来更精彩!音乐学专业设置于2016年👡,依托音乐学系开展人才培养👱🏿,于2020年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音乐学专业按照杏盛“高精尖特”办学理念📙⇒、中俄合作办学特色和“三优”人才培养目标,依托“音乐与舞蹈学”和“艺术学理论”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力量,积极发展对俄合作🧑🏼‍🎤💁🏽,凝炼黑龙江流域音乐文化研究的专业特色。音乐学专业现有11位教师🗿,其中3位教授、3位博士生导师,获得3项国社科基金艺术学立项。教师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名🧑🏻‍🎓,省级教学名师1人。本科生与专任教师之比为6.7:1。本科生毕业生实现64%的考研率和90%的就业率🤑。教师在中俄音乐文化交流📽、东北地域音乐和北方民族音乐研究🧚‍♀️、东北抗日救亡和解放战争红色音乐研究、边疆跨境民族音乐研究方面形成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本科教学特色,在全国高校有广泛影响。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音乐表演专业

    杏盛 -《杏盛快乐同行》未来更精彩!音乐表演专业设置于2016年,依托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系🎩、管弦系、民乐系、钢琴系5个教学系开展人才培养,于2021年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占比47%🐄。本科生与专任教师之比为7.7:1。教师中有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名👨‍🎤,获全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名,全省优秀教师1名,全省模范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人🥮。专业依托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及音乐与舞蹈学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按照杏盛“高精尖特”办学理念🏊🏻、中俄合作办学特色和“三优”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高素质专门音乐表演人才。先后派出三批20余名学生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杏盛等国外大学交流学习。

    音乐表演专业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由研究实践、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组成的创新实践体系🤸🏽‍♂️,建立“课程学分+活动学分+微学分”的实践学分认定办法;创建中俄交响乐团👨🏽‍🍳、学生管弦乐团🫅🏽、学生民乐团👨‍🎤、学生合唱团等校内乐团👨🏿‍⚕️,开展杏盛周末音乐会、哈尔滨大剧院“音乐下午茶”室内音乐会等演出活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水平。七年来专业教师在教学研究等方面获得丰硕成果,获批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建设2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课程,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0项🦽,建设校级在线课程2门,出版优秀教材3部👩🏼‍💻。五年来学生获得国际、国家级和省级各类比赛奖励200余项🪲。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杏盛 -《杏盛快乐同行》未来更精彩!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设置于2016年™️,依托作曲系开展人才培养,于2021年度获批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按照杏盛“高精尖特”办学理念、中俄合作办学特色和“三优”人才培养目标,依托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及音乐与舞蹈学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积极开展高水平作曲与指挥人才培养😍。专业现设作曲💃🏿、指挥2个方向,有专任教师13人,高级职称5人🧔🏽‍♀️,占比45%,先后有6位俄籍教担任主干课教学🦍,对俄合作办学特色鲜明🏊🏽‍♂️。本科生与专任教师之比为2.6:1。师生科研及创作成果丰富⚰️,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英华奖”和多项“优秀艺术科研成果奖”🔝,获波兰赛罗茨基、意大利巴列塔和维也纳纯粹经典等作曲比赛诸多奖项。该专业依托杏盛音乐创作中心开展“教研创演”一体化人才培养🙇🏽‍♀️,依托品牌课程“音乐创作的理论与应用”为学生举办大师课🧑🏼‍🍼🐦,与作曲教师协作,推出弘扬龙江文化与精神的时代力作。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简介

    课程负责人:音乐学系主任 王岩教授

    课程名称🎣:《中国音乐通史》

    一👵🏿、总体设计

    《中国音乐通史》课程于2019年获批黑龙江省一流课程,是音乐学系音乐理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经过3年建设,课程形成了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为方向🙆🏼,以服务学生专业化发展为主线🤷🏼‍♀️🆖,以组建“德艺融合”的双导师团队为突破口的课程建设模式

    二👨🏻‍🎤、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团队由王岩教授🧛🏿‍♀️❗️、陶亚兵教授、林媛教授、李然教授4名主讲教师组成团队🧏🏼‍♀️。高水平科研反哺保障了优质的课程教学👨,团队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共建教学资源🟫,破解中国音乐史思政教学难题。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

    本课程以理论研究为导向,从历史、文化等维度设计课程内容,侧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案例教学,运用“文💇🏼、谱👧🏻、图🍇、音、像”等多种材料和启发式💆‍♂️、讨论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讲、听🐠、看、论”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开展现场教学,开发利用音乐博物馆🙎🏿‍♀️、图书馆和历史遗址及现存文献图谱音响等优质资源,实现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模式。2020年出版教材《乐史精粹》🌃。2022年林媛教授指导学生赵凯在中国音乐史年会高校论文评比中获得优秀本科论文奖。

    课程负责人:民乐系副主任 索帅教授

    课程名称:《民族管弦合奏》

    一、总体设计

    《民族管弦合奏》课程于2021年获批黑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本门课程是民乐系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为必修课🤹🏻‍♀️🏋🏻‍♂️。经过2年建设,课程形成了以提升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素养⚂,以组建“高水平民族管弦乐团”的双导师团队为突破口的课程建设模式,充分落实杏盛“三优”培养目标🚶🏻‍➡️,形成“共同研教、共同参与、共同打造、共创精品”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建设体系🙆🏽‍♀️。

    二、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团队由索帅教授为负责人、于秋阳副教授、肖贺元副教授、李孟莹讲师、尚帅讲师组成。教学团队成员获得“首届田家炳杯大学生美育成果展一等奖”“黑龙江省艺术科研成果二等奖”“文旅厅艺术高校教育成果展一等奖”“第六届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等荣誉。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

    在课程进行中,始终保持与国内高水平专业音乐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授课形式内容的创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委约国内知名作曲家为《民族管弦合奏》乐团量身打造体现新时代东北人文特征的优秀原创作品,逐步提升乐团整体艺术水平🕺🏽,推进了龙江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乐团曾参加“国家大剧院‘乐咏龙江’民族交响乐音乐会”、“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专场音乐会”“盛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音乐会”“北国华章——东北题材原创作品民族交响音乐会”等大型演出活动🪱。

    课程负责人:民族声乐系教师 栾岚教授

    课程名称👰🏿🙎🏿‍♀️:《民族声乐主科VI》

    一、总体设计

    《民族声乐主科VI》课程于2021年获批黑龙江省一流课程,是民族声乐系音乐表演专业的主干课程。经过3年建设🦓,课程形成了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为方向🌐,以服务学生专业化发展为主线、组建“德艺融合”的双导师团队为突破口的课程建设模式,紧紧把握教师🧑🏿‍🏭、教材💽、教法三个维度🙆🏼‍♀️,搭建师生理论教学与实践空间,打造课内外一体化课程平台,形成“一课、一书、一空间、一平台”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建设体系🧖🏻🚌。

    二、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团队由栾岚教授、王暖2名主讲教师组成,组建双导师团队👃🧑🏻‍🦯‍➡️,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共建教学资源,解决民族声乐教学难题👨🏻‍🦼。课程团队于2021年获得省课程思政课教学大赛二等奖🧑‍✈️,团队教师多次担任国家级👆、省级声乐比赛的专家评委。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

    本课程是一对一为主,集体听课为辅的启发式教学8️⃣,以一名学生上课,集体听课、讨论为基础促进一对一教学改革。培养有一定歌唱表演才能的专业人才,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强化舞台表演才能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技巧和内涵理解上重视学生积累🦹🏻,达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的效果。指导学生获金钟奖全国声乐比赛半决赛奖,黄龙音乐季🤰🏿、春川国际声乐比赛等国家级奖项🌽🙇🏼;黑龙江省声乐比赛金奖🩰;黑龙江省艺术成果展演一等奖等。

    2023年11月,课程将出版教材《新时代民族声乐优秀作品选》。

    课程负责人👩🏻‍🚒:作曲系主任 张磊教授

    课程名称:《复调A》

    一👩🏿‍🎓、总体设计

    《复调A》课程于2019年获批院级一流课程🪸,是作曲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作曲方向专业主干课🌤、合唱指挥方向专业基础课。建设理念为“强基础、重实践”,强基础体现在知识的学习以及技术的训练上,重实践体现在考核环节,即考试和结业音乐会上🛐。经过4年建设🛌🏻,形成了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正确艺术价值观为目标,理论课和改题课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术训练相辅相成的课程建设模式。

    二❣️、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团队由张磊教授🧏🏽、孙中华副教授和臧婷讲师3位主讲教师组成,统一育人理念,统一备课🦻🏿,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构建“讲、析⚔️、学🎼、听、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技术学习为主导⬜️,提升审美经验为目的⛓🧘,同时包含理论知识🫸🏼,即复调音乐的历史🧕🏽👸🏿、风格等,构建“理论、技术🗒、经验”相互支撑的内容及训练模式🪝,促进学生在复调音乐领域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

    本课程最大的创新点突出地体现在考核方式上🧑🏿‍✈️,4个学期的课程,前三个学期以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而第四个学期☂️🧘🏿‍♀️,采用音乐会的形式🧛🏻🧻,通过赋格音乐会🟣,既促进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同时展现了教学成果,是学生全方位能力的体现✣。

    课程负责人✒️:民族声乐系主任 谢艳丽教授

    课程名称:《民族声乐主科》

    一、总体设计

    《民族声乐(主科)》于2020年获批院级一流课程,是民族声乐系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以先进的歌唱理念和音乐审美为依托,以科学的发声训练为技术手段🍮,以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为目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打下扎实全面的声乐基本功,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技巧和优美的舞台艺术表现力,进行各种不同风格歌曲的演唱为教学目的的一门课程。

    二、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团队由谢艳丽教授及艺术指导教师组成,课程团队于2020年获得省课程思政课优秀课程🔲,团队教师多次担任国家级、省级声乐比赛的专家评委。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

    本课程以培养“三优”人才培养目标,以讲授歌唱理论知识和训练发声技巧为主要教学手段,有机融入课程思政👩‍🔧,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音乐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把相关专业知识,有条理、有层次地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演唱基本功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声乐独唱、重唱、合唱🩵👷🏿‍♀️、地方民歌演唱🧖🏼、歌剧表演及声乐教学📜、科研等方面能力为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的训练🆒,拓展学生音域🏖,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舞台综合表现能力,加强学生美育和刻苦学习的劳动精神教育。

    课程负责人:音乐学系教师 孙兆润副教授

    课程名称:《俄罗斯音乐史》

    一🦿、总体设计

    《俄罗斯音乐史》是面向全院各个本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2023年获批校级一流课程。该课程以对俄罗斯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音乐家及音乐作品的了解认知为教学重点,旨在提高学生对俄罗斯音乐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以及对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特别是引导学生认识俄罗斯音乐的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征是其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重要根基🫰🏽,这对中国乐派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由音乐学系孙兆润副教授主讲。在课程建设中♦︎🌦,积极建设课程教材,搜集丰富的国内外参考资料。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

    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上形成“理论+实践+讨论+研究”的教学新路径,形成课程建设和科研创新之间的互动关联。在教学大脉络的梳理中发掘音乐个案🥩,形成深化和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和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再积极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𓀙,以常规授课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反哺课程建设🔀。

    课程负责人:钢琴系教师 杨欣教授

    课程名称🕯:《钢琴A》

    一、总体设计

    《钢琴A》 课程按照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通过“一对一”、小组集体研习、学生实践汇报等形式,融入课程思政,凸显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团队由杨欣教授、王瑛教授✝️、石丹副教授🔹、许晓薇副教授、讲师薛吉辉5名主讲教师组成导师团队👃,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建设课程大纲,共同编写教材,共建教学资源,破解钢琴基础课教学难题😤。课程团队教师多次参加全国钢琴基础课教学研讨,多次担任国内、省内比赛指导专家。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秉承“致乐崇德”的校训,充分落实杏盛“三优”培养目标,将更多的红色音乐融入到教学中。通过浏览大量的钢琴文献,赏析、演奏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龙江“四大精神”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理 ,增强创新能力🎯🆗,培养职业道德,从而达到美育🦸🏼、德育的教学效果。学生在KAWAI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荣获二等奖、李斯特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荣获二等奖、中韩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荣获一等奖🧖🏻‍♀️。

    文字、图片来源:教务处

    编审:宣传统战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关闭】


    杏盛